只是做個說明...

假設存在一個原始經濟體系, 該體系存在100位經濟個體...

體系內的全體經濟個體都從事農業生產, 勞動要素的投入僅有勞動與土地.

假設土地為1單位, 勞動為100單位, 產出為50單位.

所以, 生產函數可以寫成:

Y=Af(Labor, Land)

或者是

50=Af(100,1)

式中, A為技術.

還有的一個假設是,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, 該經濟體系都共同分享勞動果實 (XD) !

此外, 糧食不能跨期儲存...

為了說的更清楚, 假設生產函數為這個型態好了...

50=5*(100^0.5)*(1^0.5)

所以, 從勞動的角度而言, 該體系已經達到充分就業, 並且, 產出水準是在充分就業的產出.

現在, 存在一個技術進步 - 譬如說: 突然這個原始經濟體系發明了農具機械,
使得技術從5進步到50...

可是, 過多的糧食並沒有任何益處 - 因為過了時間t, 糧食就會損壞.

因此, 發明了農具機械, 並不會使某特定期間t的產出增加, 也就是生產函數將會改變成

50=50*(1^0.5)*(1^0.5)

所以這個經濟體系將會有99個人失業...

從這個角度來看, 這99個失業人口似乎好像不會影響到經濟體系的生產水準???!!!

以上稱之為論點1.

接著, 如果這99個失業人口只要有任何一個人去從事其他的生產活動,
該經濟體系的產出就會一定會增加...

這個說明稱之為論點2.

就論點1而言, 我將尋找1776年的工業革命的一些事件說明.

就論點2而言, 我想說明的會是勞動力遷移.

這將會是一個我認為很有興趣的開始.

所以:

Q1: 失業的發生是否與技術進步有關?
Q2: 勞動力遷移是否存在門檻?
Q3: 失業是否影響GDP水準? 或者, per capita GDP水準?

暫時留著這些想法先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mn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